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学前儿童心理学备课笔记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学前儿童心理学备课笔记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以下是一份小班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教学笔记,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如何应对这种情况:
一、问题描述
小班幼儿入园分离焦虑是常见的问题,很多孩子在刚进入幼儿园时都会出现这种情况。他们离开了熟悉的家庭环境,面对陌生的老师和同学,可能会感到不安和焦虑。这种情绪可能会影响到孩子的适应能力和自信心。
二、解决策略
提前准备:在孩子入园前,家长可以提前带孩子去幼儿园参观,让孩子熟悉环境,认识老师。同时,家长可以给孩子介绍一些幼儿园的规则和习惯,让孩子有心理准备。
渐进式分离:在孩子入园初期,家长可以与孩子短暂分离,让孩子逐渐适应没有家长陪伴的生活。比如,一开始可以在幼儿园里陪孩子一段时间,然后逐渐延长离开的时间,直到孩子能够独立适应。
建立信任:老师和家长要与孩子建立信任关系,让孩子感受到老师和家长的爱与关注。这可以通过与孩子互动、关心孩子的需求和情绪来实现。
丰富活动:在幼儿园中,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游戏、音乐、绘画等,让孩子感受到快乐和参与感,减轻焦虑情绪。
及时表扬:当孩子在幼儿园表现出积极的行为时,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我和孩子亲子共读了7年
这个过程中,我也记录过亲子阅读记录,也写过宝宝成长日记,也让孩子写过日记。亲子阅读笔记我觉的也差不多。
那我觉的亲子笔记你可以包含下面几点内容
1、今日共读内容:
2、今日共读孩子的表现及状态
3、今日共读你自己状态及阅读感想,你的收获
4、今日共读时间
其实这个完全可以按着自己的喜好来记录的。亲子阅读也是读给自己的,让自己重新经历一次童年,不管对孩子还是自己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亲子阅读,这四个字本身就体现了共度的孩子还小。因为大了就不需要你一起读了,孩子自己本身就能完成这项操作。那么既然是小朋友,再回过头来看你提的这个问题。
其实我觉得不需要写阅读笔记,起码现在处在亲子阅读期间不需要写。有这么几个原因:
1、亲子阅读能坚持下去的,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老母亲每天读的嗓子哑,手舞足蹈表演内容就够累的了,所以能坚持亲子阅读这件事情,就是需要得到认可的一种育儿行为。
2、把一件本身就需要小心呵护的事情转变成硬性任务,那么孩子离厌恶这件事情也不远了。所以为了保持孩子的阅读习惯与兴趣,真心不建议建立硬性指标。
那么,读过就不需要管了吗?建议进行以下操作:
1、培养孩子每日记录随笔的习惯,刚开始写什么都行,怎么写都行。最重要的是要先养成这个习惯。然后随着孩子慢慢的长大,可以开始对内容进行规定。
2、跟孩子共度过程中,与孩子一起讨论。读完后,与孩子一起讨论。故事里的小兔子欺骗了别人,如果你是小兔子,你会怎么做?如果你是被小兔子欺骗的青蛙,你会原谅她吗?
3、与孩子一起演绎绘本类故事,让孩子更深入的了解书中的内容,我觉得做到这三点,就已经把一本书吃透了,不需要非得形式化的写读书笔记。
大家好,我是 class="QIHEIHQ5fa0b136b2b328b6 link-at" data-uid="4248138845271582" href="***s://***.wukong***/user/?uid=4248138845271582" target="_blank"
希望每一个家庭都能给孩子做亲子阅读。
视频加载中...跟孩子谈论生死,在国内老一辈人的心中就跟性教育一样忌讳。因此导致了不少家长们在被孩子问到什么是死的时候,标准答案变成:一个人死了,就是TA去天堂了。并且当你问“天堂是个什么地方,在哪里”的时候,家长们可能还会告诉你说,天堂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它在很远的地方。这还可以引发天真单纯的小朋友对天堂的一番憧憬。而这对与孩子的成长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
尽管我们都知道,给未经世事的孩子讲述关于死亡的事情,确实是一件难事。但当孩子问到的时候,作为家长的,也应该正确地告诉他/她,而不是用什么虚拟的夸张。
那么什么时候给孩子上“死亡教育”的课?以及怎么像孩子解释“什么是死亡”呢?
首先家长不应该把“死亡教育”这件事情当作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生死是自然规律,并不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当家长在给孩子讲解的时候,自己感到畏惧,或者是担心吓到孩子,那么就很容易给孩子灌输一种恐惧感,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其次,孩子可能已经通过电视网络的动画片等渠道了解到了生死的基本概念:人死了就是不会再醒过来,人活着就像他/她一样活泼乱跳。只是他们不知道生死的意义。所以当孩子问到的时候,家长只需要直接[_a***_]孩子认识生死就可以。孩子需要知道的是,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每个人都会经历这一过程,并且活着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珍惜生命是必要的。
而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许许多多的细节家长都可以直接借机教育与引导。正所谓好家长胜过好老师,而每个家长又都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培养孩子健康成长就给孩子观念正确的教育。
以上内容为每日谈心(瀚思专栏·心理笔记侠·郑燕云)原创,图片来源网络。转载请联系。每日谈心是最有趣最有料的心理学媒体,欢迎关注。
到底几岁是最合适的“死亡教育”时间?
一位朋友说:
爷爷去世那年,我爸跟我说,爷爷去了天堂,那里无忧无虑,永远没有麻烦和倒霉,只有无尽的快乐和幸福。泥马,记得有一次写作业写烦了,我跟爸爸说我想去天堂,因为那里无忧无虑没有作业,我爸愣了把我揍了一顿。现在想想真后怕,我曾经做过一次计划,打算某天放学后直接去天堂,我擦!
幼儿说:美好的描述会让孩子产生向往,你不怕孩子哪天为逃避麻烦或者思念亲人而想去这个美好的“世界”?
什么年龄是孩子最合适的“死亡教育”?
一般来说,2岁后的宝宝已经对“死亡”有模糊的认识,但这时的死亡对他们来说,就像是换了一个环境,孩子也不会对“死亡”有恐惧或者哀伤,因为他们对这方面的认识太少了;而当孩子到了5岁左右,他们已经对“死亡”有个初步的概念,就是“不在了”、“消失“了,如果挚爱的亲人或者喜爱的小动物死了,孩子会伤心难过。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学前儿童心理学备课笔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学前儿童心理学备课笔记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本站非盈利性质,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立删邮箱:83115484#qq.com,#换成@就是邮箱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pmbpp.com/post/62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