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儿童心理学 > 正文

2016年儿童心理学答案-2021儿童心理学答案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2016年儿童心理学答案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2016年儿童心理学答案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父母总是贬低孩子,是一种什么心理?怎样才能改变?
  2. 老一辈特别的溺爱孩子,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动机?

父母总是贬低孩子,是一种什么心理?怎样才能改变?

我们是否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你看隔壁家的谁谁学生,他每年考试考全校第一,还那么勤奋又有礼貌,你怎么不像他?你要好好向人家学习。”

父母想要促进孩子而说的一句话,在孩子看来是那么地不能接受。

2016年儿童心理学答案-2021儿童心理学答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你的言下之意是,不要我咯?”孩子反驳。

孩子最害怕家长说以下的话:

1. 傻瓜,你真笨。

2016年儿童心理学答案-2021儿童心理学答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行为:对孩子直接人身攻击,用难听的话数落孩子。

结果:孩子被贴上了标签,年幼的孩子可能会自暴自弃,直接用“笨”来逃避现实。

这件事情,在我家里体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我做得多好,从来都没有得到过表扬,还惹来很多批评。我还没上学的时候,父母老是跟我说表哥成绩有多好,考了99分啥的。等我一上一年级,我连续5次考了100分,父母不曾夸我一句。倒是第六次考了99分,一直数落我。

2016年儿童心理学答案-2021儿童心理学答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在家里,我是家务活做得最多的,父母没有夸我,反而偶尔有一次偷懒,就要被说。

每次人家来我家里,看到满墙的奖状,夸我的时候,父母总是转移话题,说人家的女儿多好看,我家的女儿很黑。人家的女儿已经在上班挣钱了,我家的还在读书花钱。然后,从小被说黑这点给我造成了很大的阴影。搞得我一直以为自己很难看,也不怎么照镜子,不怎么爱与人对视。好在很多人对我还不错,让我不至于自闭

不过,父母这种不断贬低自己孩子的行为,是真的会让孩子自卑。当我上大学以后,会发现很多时候,我不敢去竞争,因为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但是结束了才知道,原来我的实力是比别人强的。

我不知道有多少中国孩子因为父母错误的教育方式而产生很多心理阴影阻碍了更好的发展,但我想,肯定不在少数。这也许是中西方文化差异决定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内敛而含蓄的,听到别人夸自己会不好意思,而西方人会直接说谢谢,兴然接受。

当我看到中国老师来了的纪录片是,很心痛。美国孩子的59分可以得到夸奖,中国孩子的99分却得到批评。而当今时代,我看到很多年轻的父母已经改变了思维,开始夸奖孩子。所以,也许你的父母也需要多去开开眼界,才能有所改变吧。建议把这部纪录片拿给你的父母看,让他们能够有所改变。

面对孩子的教育,永远要记住,孩子是独立的个体

我们大多数家长总是把孩子当做自己的延伸,把自己未完成的理想,自己没去过的地方“传承”给孩子,希望孩子去完成自己未竞的事业。

带有这种心理,我们就会苛责孩子,总是认为他这里没做到,那里没做好,实际上我们的要求是以自己成年人的要求在判断孩子,而实际上孩子所做的只不过是他那个年龄段应该做的而已。

同时,我们现在特别推崇“正面管教”,这就说明,过去,我们太不喜欢把夸奖与赞扬挂在嘴边了,总认为不能多夸奖孩子,夸多了孩子就骄傲了,飘飘然了,尾巴翘到天上了,总是认为要经常打击,把挫折教育贯穿日常才能对孩子以后的成长有利。

贬低、讽刺、***——这种非“正面管教”的方法,实际上是在孩子的幼小心灵中埋下了自我否定的***!当你把那些 你认为的 孩子的优秀同龄者当做榜样的时候,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为什么自己的孩子不能成为榜样?问题究竟出在谁的身上?你用对方法了吗?

想要培养一个“榜样型孩子”,就要让孩子在日常中树立信心。

第一,要换一种沟通方式。请那些把贬低,讽刺的话删除掉,用一种理性的方式,具体指出孩子的不足之处,这样孩子才能够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欣然接受意见而不是与你抗衡。

第二,接受你的孩子。不要期待孩子会变成完美的天使,如果你自己都不能做到的事,又怎么能奢求小小的孩子去做到呢?

父母总是贬低孩子,是一种攀比的心理。

父母看到别的孩子上各种的培训班,也要求孩子去上。父母也不管孩子愿不愿意,喜不喜欢,感不感兴趣,总之,别人有上培训班你也得去。搞得孩子非常累,非常排斥。父母觉得给你报这么多的兴趣班还不是为你好,你这么不懂事,不珍惜,不好好学。结果冲突不断。其实,父母应该从孩子的兴趣出发。

父母总喜欢拿自己家的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一样比较,看到别人家的孩子优秀,总觉得自己的孩子会落后于人。看到别人家的孩子成绩好,也希望自己家的孩子成绩也好,别人家的孩子学有所成,也希望自己家的孩子达到同样的高度。

其实,父母需要用心陪伴孩子,用心发现孩子的优势。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父母要帮孩子发觉自己的优势。

父母总是贬低孩子

对孩子说:“你怎么这么笨啊!”

“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啊!”

你都这么大了,还……”

父母总是通过一些否定性的语言来贬低孩子,评价孩子。当这样的信息达到一定的量,孩子会不加识别地把它内化在自己的意识里,慢慢地真的发展出那些糟糕的个性。

如果父母总用肯定的语言来激励孩子,孩子会无意识间会呈现出良好的心理特性。

父母贬低孩子,其实是父母不能接受自己的一些不完美,他们无法承受自己做得不好以后导致的屈辱感,所以把自己不能接受的坏的部分,投射给孩子,事实上这样非常有可能会使孩子变得越来越不好。

还有一种可能,父母只是把自己的父母与自己沟通的方式传承了过来,他们没有学会直接的给予支持和鼓励,而是用贬低的方式,希望能激起孩子的斗志,虽然我觉得这样有点难。

如何改变,我不知道您说的是父母的角度还是孩子的角度。

如果是孩子,了解了父母为什么要贬低自己,就有可能给自己解绑,被贬低并非是自己不好,并非是自己不值得爱。

如果是父母,可能就要探索更深层的原因。

老一辈特别的溺爱孩子,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动机

很高兴为大家解答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以下是我个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与想法,希望我的分享能给大家带来帮助,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

老一辈特别溺爱孩子,我认为可能有以下三个原因:

首先老人肯定是真心疼爱自己的孙子,老人爱孩子,也是希望孩子得到跟过关爱,希望孩子好。只是他们爱的程度有些过分,爱的方式不太正确。作为子女,我们要理解老人的这种关爱孩子的心情,不能责怪老人,更不能站到老人的对里面去。但可以跟他们好好沟通,指出这种做法的危害性,如果他们真的做错了就帮他们纠正。

其次,老人担心子女责怪他们不关系孩子。有的老人对孩子关心比较少,一些子女就说他们不关心孩子。老人溺爱孙子,一方面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对孙子的爱,另一方面是和孙子孙女建立亲密的感情。同时,他们也是希望子女看到,他们是很爱他们的孩子的,以免子女责怪他们不关心自己的孙子。

最后,老人也有情感需求,但被子女冷落了。很多人成为父母之后,对自己的父母的关注减少了,其实老人也是需要得到自己孩子的关注的。尤其当他们年纪越来越大,能做的事情越来越少,得到子女的关注越来越少,因此他们就将自己的所有感情寄托放到孙子孙女的身上,排解内心的情感空虚,无形之中就形成了溺爱。

总之,老一辈就算是溺爱孩子,他们的初心肯定也是为孩子好,我们要理解、包容老一辈的做法,同时引导他们如何正确地关爱孩子。只有一家人关系和睦,孩子才能享受到幸福的[_a***_]生活,拥有一个健康的成长。

(一)补偿心理

老一辈的人,生活在物质***相对匮乏的时期(例如:***时期),对吃过的苦,受过了的罪刻骨铭心,一方面是不希望后辈再吃这些苦,受这些罪(例如:饥饿、恐惧等);另外一方面,由于生活所迫,没有给自己的孩子足够的物质关爱(例如:零食、玩具等),因此产生对子女的亏欠心理,当自己有了孙子孙女,自然就把这种爱“投射”在孙辈身上,希望以此偿还对子女的亏欠。

(二)包容心理

老一辈的人,走过千山万水,吃过酸甜苦辣,历经艰难万险,尝遍人生百态,到了不惑之年,对世间万物就多了一份包容,因此,对孙辈们犯的小错误小毛病,更是不足一提,毕竟在老人眼里,爱足以包容一切。

(三)价值实现

老一辈人辛苦了一辈子,到了晚年,没有了与年轻人竞争的技能,也没有了横扫沙场的体魄,剩下的,就是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那老年人的价值体现在哪里呢?在老人们看来,当然就是用心的把孙辈们照看好,让子女们可以全身心投入工作,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老人对孩子的溺爱,却也是对子女家庭兢兢业业不留余力的自我价值实现。

(四)精神寄托

对于老一辈人来说,不需要再像年轻人一样参加工作,因此拥有了相对较多的空闲时间,而自己的孩子们却正当忙事业谋发展的黄金阶段,又不能陪在自己身边,因此,老人对孙辈的爱,也是对子女陪伴缺失的一种精神寄托。

笔者注:愿天下家庭幸福和谐,祝天下老人健康长寿!

答:我们知道老一辈爱孩子似乎是司空见惯的的事,但溺爱似乎也是平常事,殊不知溺爱是一种不健康,有毒的爱,是过度的爱,这种爱缺少边界感,这种一切以孩子为中心,把自己变成孩子的一部分,孩子是家族的传承和延续的象征,老一辈人为了下一代,一切均以孩子为中心,视为掌中宝,其实看似是一种奉献的爱,在其背后似乎隐藏着另有一种强大的动力。

我们每个人内心都装着一个内在小孩。老一辈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机能的衰退,孤独和依赖越发明显,此时孩子的弱小与依赖似乎唤起老一辈人内在的小孩的意向:那个需要关心和照顾的小孩。他或她会不自主的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内在小孩或者当成一部分给予过渡满足来补偿自己的需要。孩子成了满足自己需要的替代性象征。由于我们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完整的人看待,只是在与孩子的互动中满足自己的需要,孩子无法与真实的人进行互动,会导致孩子成年后不能发展出亲密关系,甚至会出现社会适应不良。

健康的爱是把孩子当成完成整的人看待,尊重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特别是尊重孩子的学习能力,真诚的与孩子相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2016年儿童心理学答案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2016年儿童心理学答案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