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亲子关系儿童心理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亲子关系儿童心理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答:亲子关系这样的问题确实值得大家关注。特别一些儿童幼儿,还有小学或者初中的时候。学校组织一些亲子活动的游戏,都是很好的一个陪伴。个人觉得还是很支持赞同这样的游戏。这样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快乐,都是值得保障的。大家觉得我说的有道理吗?
如果家长意识到和孩子之前的亲子关系发生疏远,家长一定要首先意识到主要问题应该是在自己身上,为了尽量避免亲子关系的疏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尽量去完善。
1.除了注重孩子的身体发育,学习情况等等,更需要多花时间在孩子的心理健康上。比如,尊重孩子的个人空间和想法,多爱少打,多听少评,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安全感。
2.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与孩子平等对话,平时多一些陪伴,旅行等,用爱陪伴。
3.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不能表现的高高在上,强压给孩子自己的决定,有时可以朋友的身份与孩子沟通聊天,也分享给他们自己的一些工作学习等等,互相交心,了解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
4.与孩子共同成长,在孩子的世界里我们要学习的还有很多,蹲下身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一些问题,给予他们理解和支持,参与他们的成长。
先点评这个问题。问题提出很好的一点是意识到了亲子关系的亲疏应该在幼儿早期建立;但是问题不妥的是,“早教”是个极具误导性的概念,亲子关系的亲疏不是“教”出来的,而是亲子自然互动出来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教”只是亲子互动很小的一块。
首先是孩子的安全感,他从出生开始感知到父母给予他的是安全还是不安,直接影响他与父母的依恋水平,乃至未来成人后的人际关系取向。
从发展心理学来看,婴儿期,也就是孩子0~1.5岁,是孩子安全感形成的关键敏感期。具体而言,婴儿与母亲的互动模式影响来自决定了婴儿会发展出怎样的依恋类型。一般来说,敏感而反应型的母亲更可能育出安全型依恋的孩子。
所谓敏感,指的是母亲(或养育人)能否较为准确地了解识别婴儿到底需要什么。同样是哭闹,敏感的母亲就能够大体上准确地甄别婴儿是因为什么而哭,饿了的哭、便溺了的哭、不舒服的哭、情绪不安的哭,都有所细微差别。相对地,不敏感的母亲就很难准确判断孩子需要什么,婴儿只要哭,先塞一嘴奶再说。
所谓反应型,指的是母亲能及时满足婴儿的需求,饿了喂奶,便溺了换尿布,不舒服了调整姿势,不安了抱起来抚慰,等等。
不敏感或者反应迟钝的母亲,很容易育出不安全型依恋的孩子,一种情形是矛盾焦虑型依恋,这类儿童的亲子关系很容易充满冲突,父母很棘手,孩子很不安。另一种情形,不耐烦或忽略型的母亲,可能育出回避型依恋的儿童,这类儿童与父母关系很疏远。
其次是孩子的适应学习。婴儿从18个月左右开始就具有自我意识,开始要自主地探索世界。从18个月到36个月,也就是从1.5~3岁是幼儿行为塑造的敏感关键时期。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学习能力超强,不过不是“早教”的学习,而是写在孩子基因里的灵性的学习。每个孩子都有与生俱来的天赋的适应环境,在环境中学习,在环境中发展的智慧,被称为灵性。
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积极的影响,相信每一对父母都希望能与孩子建立亲密、信任的亲子关系,同时孩子们也渴望用良好的亲子关系来作为成长的依托。实验得出有良好亲子关系的孩子长大以后乐观积极,独立自信 ,富有有安全感!那么,怎样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呢?个人认为在儿童不同的阶段应该有不同的方法!
0~3岁,心情愉悦的全身心陪伴,了解孩子的敏感期,满足孩子的抚触渴望,多与孩子亲一亲,抱一抱!
3~6岁,幼儿逐步走入社会,有初步自我意识,这时候在全身心陪伴的同时,了解相应敏感期和关键期,适当放手,鼓励孩子走向独立!
6~10岁,孩子已经融入社会,这时候进入“我在你身旁”式的陪伴,因为这个阶段有独立意识、独立能力,但不成熟,所以也需要帮助,因此,要让他知道你一直都在陪伴着他,有需要时候我都会出现。
10~14岁,进入青春期,叛逆期到来,这是走向成年的一个重要标志,这个时候非常关键,很多亲子关系在这几年遭遇“滑铁卢”,因为很多父母没有“与时俱进”改变与青春期孩子相处方式。这个时期,父母要适当退出,给予孩子信任与自我空间,在孩子愿意的前提下与他[_a***_]良性沟通,这样就能很好的继续原有的亲密的亲子关系。
15~18岁,父母要学会放手,与孩子朋友式的相处,把他当做我一个成熟的大人去沟通就好了。
不管在哪个阶段都要体现爱与尊重,都要有全身心的支持与陪伴,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温柔平和,这样亲子关系肯定亲密又融洽!
本站非盈利性质,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立删邮箱:83115484#qq.com,#换成@就是邮箱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pmbpp.com/post/66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