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学前儿童心理学个性发展,以及学前儿童个性发展的心理结构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是指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一般性规律,包括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生理与心理等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些规律为深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特点和影响因素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高速发展:个体发展的基本规律是先快后慢,学前儿童的发展,与其他年龄阶段儿童的发展相比,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具有高速发展的特征。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之一,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 新生儿视觉调节机能较差,---很难随客体远近的变化而变化。
从零乱到成体系。儿童的心理活动最初是零散杂乱的,心理活动之间缺乏有机联系。比如幼小儿童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一会儿说东,一会儿说西,心理活动没有形成体系的表现。
从被动到主动;(4)从零乱到成体系,对事物的态度由不稳定到稳定。
儿童心理的这种由被动到主动发展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从无意向有意发展(2)从主要受生理制约到自己主动调节。从凌乱到成体系儿童心理活动最初是零散混乱的,心理活动之间缺乏有机联系,而且非常容易变化。
儿童心理活动最初是被动的,主动性逐渐得到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开始出现自己能意识到,有明确目的的心理活动,然后发展到不仅意识到活动目的,还能意识到自己的心理活动的进行和过程。
自主意识逐渐增强 学前儿童的自主意识逐渐增强,他们开始表现出自己的意愿和决策能力。在这个阶段,家长和老师应该鼓励儿童发展自己的自主能力,帮助他们学会如何做出自己的决策。
学龄前期儿童心理特点 学龄前儿童指的是3—7岁的儿童。此期儿童大脑的重量继续增加,到6—7岁时脑重量达1280克,基本接近成人。神经纤维继续增长,分枝加多,长度加长,能更有利于神经联系。
~3岁幼儿心理发育的一般特点 2~3岁的孩子天真、幼稚、纯洁、活泼,身心在迅速发展,在各方面都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实在是最惹人喜爱的了。
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性。幼儿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能力还很差,很容易受其它事物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活动方向,因而行动表现出很大的不稳定性,在正确的教育条件下,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状况逐渐改变。
学龄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1 渴望独立参加社会活动的心理需要,和学龄前期儿童从事独立活动的经验、水平不足之间产生了矛盾。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阶段性和连续性、定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阶段性和连续性 某个阶段孩子显现出新特征后,到了另一个阶段就会取代旧的特征。
1、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的成熟标志着个性的基本形成,在小学阶段,儿童的自我意识处于客观化时期,角色意识的建立,标志着获得社会自我;发展存在两个高峰:1—3年级和5—6年级。
2、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是在儿童与环境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 教育和调节儿童与环境的关系对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
3、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主要包括:社会性关系的发展(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社会性行为的发展(亲社会行为和攻击性行为)和性别角色行为的发展。
学前儿童心理学个性发展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学前儿童个性发展的心理结构、学前儿童心理学个性发展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本站非盈利性质,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立删邮箱:83115484#qq.com,#换成@就是邮箱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pmbpp.com/post/67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