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儿童心理学中的顺应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6个相关介绍儿童心理学中的顺应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在儿童心理学中,平衡化指的是儿童在认知发展中寻求认知结构的稳定和平衡状态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不断进行同化和顺应来实现的,即不断地将新知识和经验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同时根据新的认知需求调整和平衡认知结构。
平衡化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推动力量,它促使儿童在认知冲突和矛盾中寻求新的认知结构和解决方案,从而推动认知的发展和提升。
儿童发展心理学中,皮亚杰用黏土实验,解释了在具体运算阶段儿童质量守恒概念获得的平衡化作用。实验如下:把两个大小、形状、重量完全相同的黏土球展示给6~8岁的儿童看,然后将其中一个黏土球做成薄饼状或者香肠形,或是数个小糖果状,然后问儿童,黏土的多少有无变化。
儿童在质量守恒概念形成过程中,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的儿童属于前运算阶段。他们只能将注意集中在泥球状态的一个方面,或是长的多,短的少。
第二个阶段仍是前运算阶段,虽然开始注意到了泥球状态变化的另一个方面,但是仍只是一个方面。
第三个阶段儿童感到难以回答,说明通过上述两个阶段后,儿童已经注意到泥球的粗与短、细与长、数目多与少是有关联的。
第四阶段儿童同化与顺应达到了平衡,正确地回答了两边一样多,获得了质量守恒概念。
卢梭。
卢梭主张“自然教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强***育应当尊重自然,促进儿童身心自然发展,反对揠苗助长。他认为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保护儿童善良的本性,主张教育要与儿童天性的自然发展一致起来。
卢梭所说的“自然教育”就是服从自然的法则,顺应儿童天性发展进程,促使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的教育。如果以成人的偏见加以干涉,结果只会破坏自然的发展,从根本上毁坏儿童。教师的作用只是要防范不良环境的影响,是消极的,不是积极的,应实施的是一种“消极教育”。
顺应: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的变化,是质变。
例如:觉得路途遥远,骑自行车慢,于是换了辆摩托。
平衡:平衡是同化与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它既是发展中的因素,又是心理结构。
例如:觉得路途遥远,骑自行车实在麻烦,怎么办?正好手边有摩托,重新学习一下怎么使用,就可以重新上路了。这就是一个从不平衡到平衡的过程。
同化
同化是皮亚杰从生物学移植到心理学和认识论中的概念,同化是指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转换,以使它符合现有的认知方式,尽管这种转换可能会使信息受到一定程度的扭曲。
同化与顺应
同化与顺应是皮亚杰从生物学移植到心理学和认识论中的概念。
让·皮亚杰是儿童心理学、发生认识论的开创者,被誉为心理学史上除了弗洛伊德以外的另一位“巨人”。
怎么理解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希望简单具象的举例可以帮助理解~
(1)图式:个体在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叫作图式。
例如:小孩第一次看见鸟,于是他在脑中形成了“有两只翅膀,可以飞的,就是鸟"的概念,这就是图式。
(2)同化:个体把新的***整合到原有的图式中,使原有图式丰富和扩大的过程。
例如:当小孩认识鸟之后,他再看见”鹰“”鸽子“,他就想到它们都是“有两只翅膀,可以飞的”,于是把这“鹰”“鸽子”归为鸟类,积累更多的鸟类,这就是同化。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儿童心理学中的顺应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儿童心理学中的顺应的6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本站非盈利性质,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立删邮箱:83115484#qq.com,#换成@就是邮箱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pmbpp.com/post/69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