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儿童心理学 > 正文

儿童心理学与妈妈互动-儿童心理学与妈妈互动的书籍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儿童心理学妈妈互动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儿童心理学与妈妈互动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为什么有的小孩子在父母之间闹着玩的时候都喜欢向着妈妈?
  2. 如何用积极心理学解决亲子沟通问题?
  3. 对育儿心理(包括大人和孩子双方的)有浓厚兴趣,不知道从哪开始学起,有没有一些系统性的建议推荐?
  4. 和母亲在育儿方面产生矛盾,该怎么办?

什么有的小孩子在父母之间闹着玩的时候喜欢向着妈妈?

感谢邀请回答

其实孩子会向着妈妈是很正常的现象,因为不论男孩还是女孩,都是妈妈辛苦怀孕喂养长大的,孩子从潜意识中与母亲的联结就更深。

儿童心理学与妈妈互动-儿童心理学与妈妈互动的书籍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而且在母乳喂养的过程中,母亲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更长,而且是孩子生存的保障,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母亲是孩子从出生开始就最亲近的人。

再说孩子稍微长大一些之后,母亲一般都是很温和并且更爱孩子的,孩子自然就会更愿意亲近对他们好的人。

加上有的家庭男性工作比较忙,而且很容易因为其他的事情而将孩子的事放到一边,等到自己有空了再和孩子玩,所以孩子和母亲的互动也会更多。

儿童心理学与妈妈互动-儿童心理学与妈妈互动的书籍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因此在父母玩闹之间,孩子会更倾向于母亲这边。

妈妈比爸爸更容易相处,也更温柔,而且妈妈比较擅长向孩子表达自己的爱。

以上就是关于“为什么有的小孩子在父母之间闹着玩的时候都喜欢向着妈妈?”的回答,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儿童心理学与妈妈互动-儿童心理学与妈妈互动的书籍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母亲是孩子第一个接触到的人,也是除他自己之外,最先使他感兴趣的人。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母亲的参与程度远远多于父亲,这就使得孩子对母亲更加依赖,他会把自己和母亲看成一个整体。认为母亲是自己的(所属),所以,在玩耍中向着母亲,也是捍卫自己的表现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如果父亲能够更多的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而母亲慢慢淡化自己在孩子心中独一无二的地位,这对孩子的成长是十分有利的。

我是芝士麻麻,分享育儿知识经验,努力成为更懂宝宝的好妈妈,关注我,和我一起科学育儿吧~

感谢邀请,这其实非常正常,跟孩子的年龄阶段,跟人成长的心理过程都是有关的。

这个年龄阶段,即便很多父亲不参与孩子的教育中,孩子的感受不会非常的大。

而且在生活里,大家也会发现,这个阶段的孩子会形成跟妈妈天然的依赖。怀胎十月,其实妈妈和孩子的链接已经开始了。出生了之后都有大约8个月到24个月不等的哺乳期,这样的阶段,孩子靠着妈妈生存。然后与妈妈形成了密不可分的联系。

甚至有心理学家发现,孩子一开始出生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还会天然的认为自己跟妈妈是一个整体。所以只要妈妈消失,立刻就会哭。妈妈带给她安全感

所以,0到6岁孩子天然依赖妈妈,从妈妈获得安全感。如果妈妈情绪比较平和,和孩子的互动也是适当的,这种孩子一生都拥有比较稳定的安全感。

如果妈妈是焦虑的,孩子的互动,又是情绪化的,孩子就会比较容易敏感,情绪化。所以,作为妈妈,修炼好自己,情绪平和,是孩子的福气。

妈妈会成为孩子的港湾,他遇到困难,委屈时,从妈妈哪儿获得支持。

而爸爸则成为孩子的榜样,他需要爸爸的保护,更需要爸爸的带领,爸爸的带领下去冒险,去开拓。

这时候孩子往往希望摆脱妈妈,而更多的开始靠拢爸爸。因为妈妈如果不改变,还是以小时候的方式对待孩子,孩子就会觉得有压力,被限制了、被束缚了。因为妈妈会给过多的爱,会代替孩子做很多事。那时候的孩子最大的成长动力是:独立做自己。

这时候,平时生活里不怎么管的那个爸爸,更容易走进孩子内心。爸爸往往不擅长说,而孩子又愿意说,你爸爸只有聆听的份儿。爸爸再比较包容,孩子能说的又很多。那时候,单单通过听,哪怕不给意见,爸爸就会成为孩子的朋友

那是他来到这个世界第一眼看到的人,妈妈,母子之情心连心,母亲在养育孩子过程中,无论是哺乳,哄抱,几乎都是在妈妈怀抱中成长,在孩子心里妈妈就是他的一切,虽然爸爸妈都在一个屋檐下生活,他也爱爸爸,但内心深处母爱还是重要的。小孩子在外面受到威胁,或者摔倒时顺口就会喊出妈妈,以至到成年遇到突发***时会妈呀!脱口而出,没听谁喊过爸爸,尽管他知道爸爸也很爱他,但还是偏向妈妈。

因为孩子和妈妈在一起呆的时间久,感情深,或者是向着弱者。

记得我们家儿子小时候,也就是有两周的时候,我和老公闹着玩,我在屋里大喊:“儿子,救命啊!”

只听见儿子从婆婆屋里冲出来,一路小跑还听到儿子一边跑,一边喊:“妈妈,我来了!”

儿子跑进屋里,把老公就摁倒在床上,骑在老公身上,一边掐着老公的脖子,还一边说:“妈妈,我来给你报仇了,有儿子老公也不怕。”

现在回想起来,感觉还挺可笑的,后来,儿子大了,有一次,我和老公争论一件事,儿子总是向着老公。我生气地说:“你到底是那一头的?妈妈天天守着你,你爸爸陪你几天?你就跟他亲了?”

儿子冲我吼道:“你不讲理,我当然向着老爸了。”说着就抱起我冲到卧室,然后小声说:“妈妈,我还不是为了你好,把我爸爸惹急了,万一他打你,你不就吃亏了,我是儿子,又不能跟爸爸动手。你身体不好,又不挣钱,咱俩都靠我爸养着,万一惹爸爸生气了,在外面养个小二小三的。我现在又不挣钱,也养不了你,怎么办?”

那年儿子十五岁了,现在回想起来,感觉孩子说的还挺有道理的,无论怎样,孩子从心里就是跟妈亲。

如何用积极心理学解决亲子沟通问题?

很高兴能被邀请回答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目前大家生活条件好了,对孩子物质上大大满足,到教育上不免出现薄弱点。由此看来与孩子进行亲自沟通尤为重要。我想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父母必须必须真诚,坦白。父母应该把自己当作是孩子的朋友,放开去交流,让孩子感觉你就像好朋友那样关心他爱他,这样孩子从心理上更喜欢与你沟通交流。

2.孩子有时候表现出逆反心理,你越反对他不让他这么做,他偏这么做。孩子出现这种情况很正常。他有他个人的想法很正常,这也是孩子在走向心理成熟必须经历的阶段。这时候,父母不要过多的干涉或者训斥打骂孩子,可以先从心理上走进孩子,告诉他这样做的危害,如果无法让孩子改变他的想法,就索性让他去干他想做的事,那样一方面可以满足他的探索欲,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孩子吸取教训逐步走向成熟。

3.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物质满足这一点都做的不错,在物质上都不惜一切代价满足他。家长这种给与孩子的爱,我们可以理解也可以支持。到家长的这种爱一定把握好度,也就是说,不能过度的满足他,过度就是溺爱,有时候不能全部满足他,那样他会不珍惜也会不感恩父母,应该教育孩子学会珍惜学会感恩。

4.家长平时应该给孩子做出榜样,父母有时候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做的都不怎么出色,让孩子全都听你的,与孩子沟通起来会困难重重,得让孩子感觉自己的爸爸妈妈好伟大。从心理上他乐意主动向你学习

5.在与孩子做亲子沟通时,父母不应表现出那种霸道,感觉自己的一切都是对的。幼小的孩子心理上理解不透接受不了。不要急于求成,得一步一步的来。

先与大家分享到这里,这是我从教十余年的经验,这纯属个人见解,如有不当之处敬请谅解。


感谢邀请

分享一下个人经验,我一般是这样进行亲子沟通的:

蹲下来,和孩子保持同一高度

无论发生什么事,和孩子说话的时候,我都是蹲下来,和孩子保持同一高度。这是进行亲子沟通的前提,所谓沟通,就是尊重与交流。蹲下来,和孩子保持同一高度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尊重。

好好说话、准确表达、就事论事

所谓沟通,无非就是说话,但说话也是有技巧的。比如如果孩子惹怒你了,你如果马上训斥他,那么这基本就无法沟通了。但如果你***取好好说话的方式,用和善而坚定的态度指出孩子的错误,准备表达你期望孩子需要改变的地方,并且就事论事,不要扯无关的事,让亲子沟通绝产生良性并有效的效果。

尊重孩子的情绪、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也许不是每一次沟通都能确保孩子和你好好说话。如果孩子情绪特别激动,我觉得也不一定要非得马上进行沟通。这种情况完全可以缓一缓,让孩子冷静下来后再进行沟通,尊重孩子的情绪、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其实亲子沟通就是成年人与孩子之间的心灵沟通,而心灵与心灵之间的沟通,最重要的就是爱与包容。多发些孩子的可取之处,少去指责孩子的错处。多一些包容和爱,亲子关系、亲子沟通便会更加和睦。


我是宝藏妈妈,陪你分享我的育儿宝藏,做有温度的育儿说,喜欢请点赞点关注哦~

一句“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似乎成了很多父母的口号,事实证明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很多孩子因为学习压力大而失去了笑容变得孤独!这是很多孩子不愿和父母沟通的最大原因,来源于孩子内心!我们作为父母应该要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这样孩子学习成绩反而不好,并且不爱说话!有以下三点建议

1.减轻孩子的学习压力,和孩子要常做游戏,比如说唱歌,捉迷藏,游泳等等!这样才能拉进与孩子距离,时间久了你会发现原来孩子性格变得越来越开朗,学习成绩也会有所提升!

2.不过于溺爱孩子,让孩子失去抗压能力,一旦从温室中出来,变得非常脆弱,应该时常[_a***_]孩子心理,和孩子做朋友,心灵上的朋友!

3.父母个人形象很重要,言谈举止行,做好榜样教育,比找心理咨询师强多了!


解决亲子沟通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白沟通不是说教!

沟通是父母和孩子双向反馈,互相换位思考、相互理解而解决问题,说教往往是父母将观点强加于孩子、忽略孩子的感受和需求、强制孩子听从,强制孩子承认或改正错误。

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中,从身体、思想认知上,父母天然是强者,孩子是需要被认可、被保护的弱者。如果沟通变成说教,亲子关系就失去平衡了,结果必然适得其反。

积极心理学研究的范畴包括

积极情绪:满足、幸福快乐、乐观等;

积极人格特质:学习力、创造力等;

积极社会环境:支持、尊重。

目的是通过积极的体验培养和塑造出这些积极心理品质,在生活中更积极的面对人、事、物。

个人认为,亲子沟通时我们能做的,就是放低父母高高在上的姿态、平等的对待孩子。做孩子坚强的后盾,让孩子明白,即使犯错了,但爸爸妈妈还是爱你的,让孩子有被保护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多向孩子传递积极情绪,为孩子营造积极的成长环境,一起面对和解决遇到的问题。

比如,遇事少一些劈头盖脸、不问青红皂白的批评、指责、埋怨,多说鼓励赞美的话,了解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和需求,对症下药才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谢谢邀请。其实每个人都在成长中学习,父母也一样,在实践中摸索,在励练中成熟,每个父母疼爱自己的孩子,希望孩子永远是自己喜希望中的懂事可爱,可是孩子渐渐长大了,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跟父母产生分歧,这个时候我们父母很为难,此时我觉得我们要和孩子共同成长,先试着从他们的立场出发来分析事情,然后在引导他们从我们的角度分析事情,不管他们懂不懂,都要让他们知道爸爸妈妈是理解你的,你也要理解爸爸妈妈。

其次,现在的孩子都非常娇贵比较自我,他们根本不会去体谅父母,我觉得这个时候,做为父母真的无法扭转时,就明确表明自己正确的想法,然后双方冷静,关注孩子的变化适当时在开解他,孩子吗毕竟是孩子,身体心智都不成熟,只要不违背原则多一些宠爱未尝不可,等他长大成人终会明白父母的苦心。

对育儿心理(包括大人和孩子双方的)有浓厚兴趣,不知道从哪开始学起,有没有一些系统性的建议推荐

首先,育儿心理它是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很重要一部分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是人一生从受精卵发育到胚胎,到出生,然后慢慢的成长,每一个阶段的心理规律以及认知发展人格特点

育儿,如果我们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讲,零到六岁是最重要的阶段,那么在这个阶段,如果我们要去研究,应该如何系统入门儿呢?

正如我刚刚所说的,它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所以我会推荐题主去阅读一本非常系统的专业权威的介绍发展心理学的书籍,《发展心理学》

先去了解这个阶段,孩子他出现什么样的行为?她的心理特点是什么?这些比较基础性的知识,那么了解这些共性的知识之后,我们还需要去了解一些更加个性化的,那么我就推荐去读一读温尼科特的《写给妈妈的心灵课》。在这本书里面,温尼科特从客体关系和依恋理论去讲道,在幼婴幼儿最早期的时候,他们需要的心理抚养跟心理发展规律是什么样子的。妈妈要怎么去爱孩子,给到生命早期的滋养

这其实对于一个孩子和后面漫长一生的人格发展都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读完这本书之后,就对儿童的心理有更全面的了解。

最后我们还可以再去读一读我们中国的心理学家伍刚写的《妈妈,我要你这样爱我》。在这本书里面,他通过自己的实战经验以及自己带孩子的经验,写了零到18岁左右孩子每个阶段常出现的问题,以及家长对待的方式,充满趣味性跟可读性,那么我们就把理论跟实践结合起来了

当然啦,光读这些书其实还远远不够只能说是有一个系统性的入门,那么现在相关的一些机构有在组织一些培训,比如说家庭教育指导师,那它所用的理论基础,也就是育儿心理作为其中的一部分,那么题主也可以去了解相关地区的一些政策,然后去进行学习跟报名

作者 黄孜孜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萨提亚家庭教育就挺好,现在好多线上或线下的育儿知识课程培训,可以搜索一下,看看哪个适合自己的喜欢的就好好学习都行,比如生命树微学院,就是集育儿心理和国学文化一体的育儿机构,九九同桌,李玫教授系列育儿讲座等。书籍的话《正面管教》《家庭指导师》《非暴力沟通》等等。

和母亲在育儿方面产生矛盾,该怎么办?

我从自己的感受说说,看看能帮到您吗?

我儿子也是这样,主要我带,爷爷奶奶帮忙,我也想让他和小朋友多玩玩,但是我就是内向,带着儿子和别人玩,总是习惯性的让我儿子谦让,结果我儿子总吃亏,这样跟小朋友玩就成为我儿子的阴影,结果我儿子更不想和小朋友玩了。很多大道理我都知道,可我突破不了自己,心理压力很大,结果我也很恐惧带孩子和别人玩。

爷爷奶奶这方面也引导不好,只是胁迫孩子去玩,结果孩子每次都哭哭啼啼的,老人最怕孩子哭,或者觉得每次孩子和别人玩很麻烦,也不带孩子找人玩。

这个问题是我们家人没有能力解决孩子这个缺失,我就给孩子找了个蒙氏幼儿园,以爱和自由为理念,我跟老师说了我们的问题,老师也在时时刻刻关注着孩子,随时推动孩子,孩子比以前开朗多了。

从你的问题描述来看,你的真正目标是想让女儿变得开朗一些,不要那么内向。

实现这个目标的方法有哪些呢?

一、让母亲多带出去玩,和别的小朋友多说说话。

二、自己多带孩子进行社交活动

三、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四、学习育儿知识,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给孩子更好的引导。

五、给孩子报名一些启蒙教育课程。

实现这个目标的方法有很多,而母亲带孩子多出去玩,多出去交流,只不过重多方法当中的一种,由于这个方法出现了阻力。导致你把“这个方法”当成了要“实现的目标”。

其实,你真的想说服你的母亲,可以用“7个Yes”的方法。什么意思呢?在心理学上,有实验研究表明,当一个人连续说YES的时候,更容易答应对方的请求。

举个例子,我跟你说:“今天天气挺好的,”然后,你说:“是的,确实不错。”

我想问问,孩子你不带吗?你妈妈不带孩子出去,可能她不喜欢出去,那你带孩子出去啊?老人带孩子,没有功劳有苦劳,没有苦劳还有疲劳呢,所以我们不能要求老人做他们不喜欢的事。其实教育孩子本来就是我们该做的事,交给老人带,即使老人懂教育,很爱孩子,但作为父母,教育孩子缺失的部分,永远补不起来!

看了描述,您和母亲之间的育儿矛盾,在孩子的性格方面。要解决这个矛盾,自然要好好沟通,而有效的沟通自然是双方都要心平气和的。

所以首先呢,在和母亲沟通之前,你需要先放下自己的焦虑。我想你一定觉得,再不引导女儿,长大了她可能无法融入社会,找不到好工作,找不到好对象,一辈子可能都没有什么出息。哪个当妈妈的能眼睁睁看着孩子有个不好的未来?一想到这,不着急上火才怪。其实,你太着急了,孩子才5岁,而你甚至看到了她的一辈子。

性格是天生的,当然也需要后天引导,你和母亲各对了一半。既然孩子是内向的,我们首先要认可这种性格。其实很多伟大的人物性格都是内向的,因为性格内敛可以使思维缜密,处事周全,高瞻远瞩,因而出了不少有作为的大人物。比如 比尔盖茨、拿破仑、贝多芬、爱因斯坦、诺贝尔、鲁迅、***等等。所以你的女儿一样可以有所成就,不要那么焦虑。

其次我想从孩子的感受上说说这件事,千万不要强迫孩子外向!拿我自己举个例子。 我小的时候,和你女儿很像。可能比你女儿还要内向。我连邻居家的姐姐都不太好意思和她玩。我害怕陌生人,不愿意打招呼。关于打招呼,我还有个童年噩梦。

小时候在农村,和奶奶家住得近,姑姑们来看奶奶,而我死活不敢上前打招呼。就听到今天这个姑姑来了训一顿,明天那个姑姑来了,训一顿。每一个人都在说,小孩连个招呼都不打,长大了学习再好都白搭!看别人家谁谁小孩嘴多甜!(你看,她们不仅否定我的现在,甚至否定我的未来,还做了小孩最讨厌的比较。)感觉自尊心特别受伤,知道姑姑们在,坚决不去奶奶家。这样的情况,是在我上了初中高中后才慢慢缓解的。今天作为一个成人,我能明白她们的苦心,可是这样的教育方法,对内向的我来说,不仅没有作用,而且都是伤害。

现在呢,长大后的我,做的工作是销售,就是那个喜欢招收性格外向的销售工作。我的性格还是内向,我还是喜欢独处,但同时也能应对社交场合,也能享受。

我想说的是内向的孩子,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观察、适应环境。大人们不要太心急,否则你以为的教育引导,在孩子眼里分明是逼迫!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儿童心理学与妈妈互动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儿童心理学与妈妈互动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