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儿童心理学 > 正文

儿童心理学感觉剥夺-感觉剥夺对幼儿的影响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儿童心理学感觉剥夺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儿童心理学感觉剥夺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人际剥夺实验结论?
  2. 心理学中试验法所提到得自变量和因变量具体指的是什么?
  3. 幼儿表象思维特点?
  4. 小孩心里脆弱,大人或老师说话严肃一点就不开心,哭,怎么办?

人际剥夺实验结论?

结论是人的生物本能需要,就像人需要吃饭、睡觉一样。

交往影响个人生活幸福感。对于人生的幸福来说,任何方面都远不如健康的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重要。交往和人际关系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无法为金钱、成功、名誉和地位所取代。

儿童心理学感觉剥夺-感觉剥夺对幼儿的影响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与他人交流,可以充实自己思想,丰富自己的生活,生活有滋味。

心理学中试验法所提到得自变量因变量具体指的是什么

  在心理研究中,自变量是指研究者主动操纵,而引起因变量发生变化的因素条件,而因变量则是由于自变量的操作而带来的变化,因此自变量被看作是因变量的原因。比如,研究感觉剥夺以后对人情绪的影响:感觉剥夺的操作(蒙眼、堵耳、手脚被套上)就是自变量,而因此带来情绪的变化就是因变量。

  在心理学研究中,自变量是指研究者主动操纵,而引起因变量发生变化的因素或条件,而因变量则是由于自变量的操作而带来的变化,因此自变量被看作是因变量的原因。比如,研究感觉剥夺以后对人情绪的影响:感觉剥夺的操作(蒙眼、堵耳、手脚被套上)就是自变量,而因此带来情绪的变化就是因变量。

儿童心理学感觉剥夺-感觉剥夺对幼儿的影响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幼儿表象思维特点

幼儿阶段的思维有四个特点

1、2-3岁  以“自我中心认知解除”,这个阶段幼儿不再以为自己是整个客观世界的中心与主体,其它物体也不是因为自己的存在而存在。

2、3-4岁 直接行动思维(思维依靠动作)

儿童心理学感觉剥夺-感觉剥夺对幼儿的影响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种思维方式有两个最突出的特点。一是离不开思维的对象,即物体不能离开,凭空不能思维。二是离不开操纵或摆弄实物的动作。若剥夺幼儿的动作就会影响其思维的进程,思维的积极性就会降低。

3、4-5岁  具体形象思维

此阶段的幼儿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时可以摆脱动作和动作对象,他们能够做到这一点所依靠的工具叫表象。所谓表象,心理学上认为,就是当一件事物不在眼前,但在脑子里面留存该事物的形象。

4、5-6岁  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初步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特征

幼儿在这个阶段能对因果关系的复杂性有自己的判断,用语言下一定的结论,能进行一定的概括了,且能够用概念构成判断,进行推理。在这个阶段最重要的逻辑思维表现是能够推理,并能够解决一些抽象的问题。

小孩心里脆弱,大人或老师说话严肃一点就不开心,哭,怎么办?

想象一下,一座火山爆发,你的孩子就在火山脚下,眼看着火焰就要扑来。但是此刻不允许你孩子“逃离”,也不允许他害怕,哭泣,只能让他承受火焰。

你会不会有点心疼这个孩子?

事实上,情绪失控的大人比火山还要可怕。成年人可以反抗,可以逃离,可是弱小的他们却被“禁止顶嘴发声”,只能忍受。

如果你是孩子,只能接受“被骂”和“挨打”,你的感受又将如何?估计早就受不了,想要跳起来大骂对方“臭不要脸”。

好孩子,不是“打骂”可以训练的。

所谓“常骂不惊”,往往是因为“耐受”了。孩子会从一开始的哭泣变的越来越麻木,或者开始反抗。

说到这,我想你应该能够感受到一些关于“哭泣”的新理解,这不是懦弱,也不是丢人。而是一种“示弱”,一种“可望被看到,被安抚”

真正的坚强,不是“不哭”。而是哭过以后,依然能够笑对人生。


可以换个视角,轻松解决问题。

在心理学中,盯着一个人的问题看,试图解决问题,我们称为“问题视角”。

在这个例子中,盯着孩子的“脆弱”,就是“问题视角”。

除了问题视角,还有一种解决角度叫“优势视角”。意思很简单,盯着孩子的“优势方面”。

比如:在这个例子中,“优势视角”指的是不再关注孩子做得不好的时候,而是挖掘孩子表现好的时候,如“没有什么时候,孩子看到大人有点严肃,但是没有不开心,没有哭?

对比两个视角,不难发现,“问题视角”盯着问题,让人无力,而“优势视角” 相信,总有一些时候,孩子的表现会稍微好一些,关注点在积极的方面,这个角度让人看到希望,给人信心。

不仅让家长看到孩子表现好的时候,给他们增加一些信心,还会让孩子在真实的体验和交流中感觉到能量,把成功的经验运用到平时。

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 观察、询问孩子“有没有哪一次,看到了大人严肃的表情,不开心的程度比较低或者没有哭出来?”。通过对话,帮孩子找到她经历中的例外——表现更好的时刻。
  2. 帮孩子强化积极的行为,比如当孩子提到某一次没有不开心,可以继续询问“那一次是怎么做到的呢?”“你在严肃的大人面前没有哭,事后感觉怎么样呢?”让她真真切切地理解到自己可以做得不错,而且事后感觉也不错。
  3. 强调孩子自身的能力,比如勇敢等,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能力和优势,甚至把这种能力迁移到生活的其他方面。

总之,留意到“表现不好”之外有“好的时刻”,脆弱的小朋友也有坚强面对事情的能力,从孩子自身的经历中挖掘,让孩子自己意识到“我可以!”是简单且有效的方式。

这确实是一个严肃的问题,值得深思。

婴儿从降生开始就有不同的脾气和秉性,这其中一部分源自于先天遗传,另一部分是其身体发育过程中随机形成的。

所以不同孩子应对同样情况其表现是不同的。

比如同样是父母或老师的一句批评,有的孩子就觉得无所谓,左耳朵进,右耳朵出。而有的孩子就觉得情况好严重,好像天都要塌下来了,觉得自己受到了极大的羞辱。

有的孩子吃硬不吃软,有的孩子吃软不吃硬,这点需要家长和老师要真正的深入地了解到孩子的性格脾气。对于家长来说,就需要用心观察自家孩子属于一种什么样的性子。

然后针对不同情况施以不同对策。有的孩子羞耻感强,就需要你通过多鼓励的方式来帮助孩子取得进步,而不能依靠所谓的激将法。

有些孩子神经反应有些迟钝、共情能力比较低。但并不代表说这个孩子不聪明,只是说这种孩子的话,如果你单纯批评惩戒他,他其实心里面很不当回事。这种孩子就属于吃软不吃硬的。怎么办呢?需要通过奖励的方式来激发激活他的兴趣

具体到题主的这个问题,孩子这样一种表现其实有两种可能。第一种说明孩子真的比较敏感,比较胆小,比较怯懦,这样的孩子需要更多的关心关怀,才能让他有更多自信

第二种说明家长的教养方式出现了问题,要么经常对孩子体罚,大吼大叫,让孩子只能***取这样一种方式应对;要么就是孩子一哭一闹,家长就立刻心软,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结果在家长的溺爱之下,孩子就养成了一种通过哭的方式来表达自己诉求。

无论,以上哪一种都是不健康的。

小孩子的心理状态肯定和幼年的经历和家长的教养方式有关。小孩子心理脆弱有很多方面的因素,有可能是家长关注不够,孩子没有安全感,孤立无助;也有可能是家长太过关注,事事包办,剥夺了孩子独立成长的机会。当然也可能还有其他的原因。但不论是什么原因造成,首先要调整的是家长的教养方式。心理学有一个观念:重复旧的方法,只能得到旧的结果!所以家长一定要根据自家的具体情况,釆取不同于以前的教养方式才能让孩子有所改变。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儿童心理学感觉剥夺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儿童心理学感觉剥夺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