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儿童心理学 > 正文

学前儿童心理学基础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第二部分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学前儿童心理学基础二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学前儿童心理学基础二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儿童心理内部矛盾有哪两个矛盾?
  2.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有哪些?
  3. 3-6岁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

儿童心理内部矛盾有哪两个矛盾?

幼儿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新的需要,二是幼儿已有的心理水平。需要是人为了求得个体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必须拥有的事物(如食物、衣服和交往等),这些需求反映在人的头脑中,就形成了他的需要。根据需要的起源,可把它分为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根据需要的对象,可把它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都被认为是需要的不同表现形式。需要不仅可以引发幼儿的心理活动,而且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经常代表新的、比较活跃的一面。

幼儿原有的心理水平,即幼儿原有的完整心理结构,是过去反映的结果。它代表着幼儿心理活动中旧的一面,而且是比较稳定的一面。

学前儿童心理学基础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第二部分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新的需要和原有的心理水平的对立统一,构成了幼儿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形成了心理发展的动力。矛盾双方既是同一的,又是对立的,其结果不外乎两种:一种是新的需要引起原有心理水平的改变,促使幼儿心理在原有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另一种是新的需要被原有的心理水平所否定、排斥,如要求过高或过低致使心理保持原有的水平。 辩证难物主义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大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大无起作用。内部矛盾是幼几心理发展的根据。环境教育则是动儿心理发展的条件。其中教有是动几心理发展中最重要的条件。幼儿教有实践明:在教育过程中过高或过低的要求都不利于幼儿心理的发展,只有那些高于幼儿原有水平。经过教师指导和幼儿主观努力后可以达到的要求。才是最适台的要求。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心理的发展。

埃里克森认为学前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要经历三对主要矛盾:信任对不信任,自主对羞愧,主动对内疚。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监护人教育方式等。

学前儿童心理学基础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第二部分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客观因素:家庭物质环境,儿童接触的社会环境,儿童先天遗传基因等

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对象有哪些?

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对象是0—6岁的儿童。

简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学前教育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

学前儿童心理学基础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第二部分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本书科学、系统地阐述了儿童从初生到入学前这一阶段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征。既是学习者踏入学前教育领域的基础课程,也对实践工作者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可在实践中帮助幼教工作者按照客观规律引导儿童心理发展、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及提高教育工作中的成效等。本书供中央官广播电视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使用。

学前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细分学科,是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0~6岁) 儿童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对象是:出生到入学前(0~6岁)的学前儿童。

3-6岁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

3-4岁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幼儿的认知活动仍然依赖于行动,其特点是在思考时做事,不是想好再做。

4-5岁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1、儿童在课堂上的积极性高,行动灵活,活动量大。

2、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和新鲜。

3、自我控制力不强,思维活跃。

5-6岁儿童的心理发展一般特征:对事物有强烈的兴趣和理解欲望,爱问各种问题,认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这个时期,幼儿的思维仍然是一个具体的形象,但最初的逻辑思维已开始萌芽,可以掌握一些抽象概念。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学前儿童心理学基础二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学前儿童心理学基础二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