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儿童心理学 > 正文

儿童心理学自卑和超越-儿童心理学自卑和超越的区别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儿童心理学自卑和超越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儿童心理学自卑和超越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最近看了自卑与超越这本书,总结出一个结论:都是废话?
  2. 如何评价《自卑与超越》这本书?
  3. 如何理解“所有儿童都有与生俱来的自卑感和心理补偿机制”?

最近看了自卑与超越这本书总结出一个结论:都是废话?

《自卑与超越》是一部经典的心理学读本。 作者是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书中作者通过深入剖析每个人生命中的自卑和不足,找出相应的原因,并提供克服自卑心理方法,不断超越自己,从而有效的促进个人与社会和谐发展

全书立足于个体心理学观点,在教育家庭、婚姻、***、社交领域都有一定的涉足,书中出现的很多例子,既为论述打下基础基础,有与读者拉近了距离,它帮助人们正确的去面对自己的缺陷,正确对待不那么完美的职业,正确理解所处的社会。

儿童心理学自卑和超越-儿童心理学自卑和超越的区别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对于青少年家长老师来说,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如何评价《自卑与超越》这本书?

《自卑与超越》一书是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作者A·阿德勒(Alfred Adler),成书于A·阿德勒思想最为成熟的时期。

在该书里,作者以平易轻松的笔调,描写了自卑感的形象、对个人行为影响

儿童心理学自卑和超越-儿童心理学自卑和超越的区别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以及个人如何克服自卑感,将其转变为对优越地位的追求,以获取光辉灿烂的成就。

内容简介编辑

A·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年出生于维也纳郊外一个米谷商人的家庭中,排第二。

儿童心理学自卑和超越-儿童心理学自卑和超越的区别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他的家庭富裕,全家都热爱音乐,但是他却认为他的童年生活并不快乐,不快乐的原因来自他的哥哥,他觉得自己不管怎样努力都赶不上哥哥的成就。

他自小患有驼背,行动不便,因此他哥哥的蹦跳活跃使他自惭形秽,而觉得自己又小又丑,事事都比不上他的哥哥。

尽管如此,他却是个友善而又随和的孩子

五岁那年,他患了一场几乎使他致命的病,痊愈之后,他便决心要当医师。

以后,他说他自己的生活目标就是要克服儿童时期对死亡的恐惧,他的许多心理学上的观点都可以从他童年的记忆中,寻出其蛛丝马迹。

如何理解“所有儿童都有与生俱来的自卑感和心理补偿机制”?

这句话应该是出自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我有幸拜读过,我就谈谈我的看法。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出生后都具有与生俱来的自卑感,因为他们刚出生时是特别弱小的,因此他们会天然感受到自己和成人之间的差别,这种力量、知识经验的巨大差别,使得他们感到自己是渺小的,于是就不可避免的产生自卑感。

而为了克服这种自卑感,人们自然而然的产生了一种对应的机制——追求卓越。我们不甘于自己的失败,不想被被自卑所笼罩,因此会总想克服这种自卑感。如何克服自卑感?那就只有追求卓越,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这种自卑感就自然而然的被克服了。

但问题是,我们追求卓越不一定总会成功。

很多时候,即使我们努力了,我们也不一定成功,也不一定表现的比别人优秀,那怎么办?是不是我们就无法克服自卑了。

并不是,因为我们还有另一套保护机制——心理补偿。

我们虽然从现实中无法真正的战胜自卑,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合适的心理补偿方式,从另一个角度战胜自卑。

这种补偿机制最典型的就是我们熟知的“阿Q精神”,虽然我们现实中无法战胜对方,克服自卑,但是当我们从精神上“把对方看成我们儿子、孙子”,我们好像就从另一个角度战胜了他们,我们的自卑感就有所缓解。

当然,心理补偿机制只是对问题的一种精神扭曲,只是用来保证我们的心理健康,对我们实质问题的解决并没有多大的意义。要想真正的克服自卑感,我们只有直面问题,解决问题。这才是成功人士的成功之道。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儿童心理学自卑和超越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儿童心理学自卑和超越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