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幼儿园小学生教育规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幼儿园小学生教育规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幼儿教育教学应该遵循的是幼儿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幼儿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包括幼儿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幼儿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幼儿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幼儿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和幼儿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以及幼儿身心发展的整体性,它遵循的原则是直观性原则及巩固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学习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量力性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第一:一年级是孩子从幼儿园的玩耍式学习进入正式学习生涯的起点和转折点。首先,教学目标、教学活动、以及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期待和要求完全改变了。在幼儿园,孩子的绝大部分教学活动是游戏,一个环节的教学活动一般也就15-30分钟。而从小学开始,孩子就必须老老实实坐40分钟听老师讲课。这就要求孩子坐得住,要具备规则意识和更为持久的专注力。
第二:学习形式改变了。幼儿园的学习形式是游戏,是基于真实感知获得直接经验的学习模式。而从小学开始的学习,是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去想象、思考和加工新的、抽象经验的学习,是一种间接性学习。如果孩子的大脑发育尚未成熟(这里主要指尚未形成抽象思维能力),或在幼儿期并未获得足够的直接经验,那么一下子开始抽象化学习是非常困难的。
举个简单例子,小学一年级的学习内容中有一个部分是空间感知,常见的题目是给一堆垒起来的方块,要求孩子数一数总共几个。如果孩子在幼儿期没有经过实际的操作和观察获得过相关的经验,那他就不可能数出被隐藏的方块;或者,如果孩子的大脑发育尚处于前运算阶段,即便是孩子曾有过经验,他也只能说出他此刻看到的,说不出被隐藏的(需要调动空间想象力)部分。
 第三:5-7岁是孩子身体、大脑等各方面基能和认知发展的过渡期和转折期。为什么儿童发展科学家要把这一阶段定义那么长时间呢?原因就是每个孩子的发展速度不同。就如同身高一样,有的孩子发育早,有的孩子发育晚,这与基因、养育方式等有关。
1、斐波那契数列法:每个数都是前两个数的和。
2、等差数列:法:每两个数之间的差都相等。
3、跳格子法:可以间隔着看,看隔着的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如14,1,12,3,10,5,第奇数项成等差数列,第偶数项也成等差数列,于是接下来应该填8。
例如:
70,10,60,15,50,20,40,25……
规律:第一、三、五……都是整十数,且依次少10。
第二、四、六……后一个数字比前一个多5。
我家孩子在练习找规律时是在生活中以游戏的形式学习的,比如说孩子比较喜欢的串珠子,比如说摆不同颜色的积木块,包括吃饭的时候一口菜一口饭,并没有刻意的讲解,当玩这个游戏玩习惯了以后,她自然而然的就会了。其实有很多知识都是生活经验,多玩多体验是上策。
幼儿园教育的一般原则是围绕幼儿的主体性和发展性展开的。口诀如下:"情感第一,全面发展;德育为先,学习配合;自由探究,启发儿童;游戏为主,培养兴趣。"这个口诀表达了幼儿园教育的基本原则和特点,强调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培养幼儿的感性认识和主体能动性,同时注重综合素质和学科知识的培养。
幼儿园的教学方式以自由游戏为主,通过游戏中自由探究和体验来帮助幼儿认知和发展,同时以德育为先,加强对幼儿的品德教育,提高幼儿的各项能力。
本站非盈利性质,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立删邮箱:83115484#qq.com,#换成@就是邮箱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pmbpp.com/post/73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