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儿童心理学道德理论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儿童心理学道德理论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是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和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分为:自我中心阶段,权威阶段,可逆阶段,公正阶段。
认知发展理论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儿童道德发展的两大理论是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和科尔伯格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二者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
第一、皮亚杰研的究重点在道德思维形成过程本身,进而提出了“图式”等概念;而科尔伯格研究的重点在对道德思维发展不同发展阶段特征的描述上,进而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
第二、关于影响道德发展的社会认知因素,如关于角色扮演机会等,皮亚杰只注意到了同伴群体的作用,而科尔伯格给予了高度重视。
第三、皮亚杰的研究是一种纯理论推演,比如他将道德品质的发展仅仅归于道德判断这一个方面;而科尔伯格重视理论探求,更强调应用研究,因此科尔伯格在学说的构建上更为完善。
二者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联系(相似之处)主要体现在:
通过比较后发现,皮亚杰与科尔伯格理论均是从认知领域来研究人类道德的发展,都***取心理发展的观点来解释人类道德的形成,从而形成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
具体表现在:
第一,二者的道德发展观均是一维纵向的,他们认为,道德认知结构的不断组织和转换形成了道德的发展。“个体的道德认知发展正是图式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经同化、顺应的建构过程。从同化一顺应一同化,个体的道德认知发生冲突,由平衡一不平衡一平衡,个体的道德结构也不断得到扩充和重建。在这种动态发展过程中,个体不断调整与环境的关系,以求最大限度地减少冲突,作出符合人类普遍价值原则的道德判断,从而个体的道德逐道德他律转向道德自律。” 由此可以看到,从自律到他律的转变,是其理论构建的主线。
第二,皮亚杰与科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的发展是整个认知发展的一部分,在本质上,与认知概念一样,是按同样的方式发展的。道德也是通过主体与道德环境的积极交互作用,借助于平衡化建构起来的。一般说来,当智力发展到较高层次时,其道德判断与道德选择也达到较高层次,道德也就相应发展到较高阶段。但这并不是说高智力水平就能保证个体有较高水平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因为智力仅是道德发展的一个必要非充分条件。”
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的联系是:二者都是对人起作用,是提升人的素质与修养的必修课。
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的区别是:
1. 概念:道德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以道德影响的活动。心理教育是心理素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简称,它是教育者运用心理科学的方法,对教育对象心理的各层面施加积极的影响,以促进其心理发展与适应、维护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实践活动。
2. 目标:道德教育的目标是提高道德觉悟和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树立道德信念,培养道德品质,养成道德习惯。心理教育的目标是培育良好的性格品质、开发智力潜能、增强心理适应能力、激发内在动力、维护心理健康、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即育性、启智、强能、激力、健心、导行 。
1. 生存权——每个儿童都有其固有的生命权和健康权
2. 受保护权——不受危害自身发展影响的、被保护的权利
包括保护儿童免受歧视、剥削、酷刑、虐待或疏忽照料,以及对失去家庭的儿童和难民儿童的基本保证。
儿童有权接受正规和非正规的教育,以及儿童有权享有促进其身体、心理、精神、道德和社会发展的生活条件。
4. 参与权——参与家庭、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权利
5.表达权——儿童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有权对影响他们的一切事项发表自己的意见。
本站非盈利性质,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立删邮箱:83115484#qq.com,#换成@就是邮箱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pmbpp.com/post/75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