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儿童心理学 > 正文

儿童心理学 同伴的概念-儿童心理学同伴的概念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儿童心理学 同伴的概念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儿童心理学 同伴的概念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儿童友谊发展阶段谁提出的?
  2. 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因素有哪些?
  3. 心理学中班幼儿与同伴发生冲突的原因?

儿童友谊发展阶段谁提出的?

教育心理学中,儿童友谊发展阶段是由塞尔曼提出的。他认为儿童友谊发展分五阶段:

第一阶段(3-7岁)尚未形成友谊的概念,儿童之间的关系只是短暂的游戏同伴关系。

儿童心理学 同伴的概念-儿童心理学同伴的概念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第二阶段(4-9岁)单向的帮助阶段,这个时期的儿童要求朋友能够服从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如果顺从自己的就是朋友,否则就不是朋友。

第三阶段(6-12岁)双向帮助,但不能共患难的阶段,儿童对友谊的交互性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仍具有明显的功利性特点

第四阶段(9-15岁)亲密的共享阶段,儿童认为朋友之间可以相互分享,朋友之间保持信任和忠诚,甘苦与共。

儿童心理学 同伴的概念-儿童心理学同伴的概念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第五阶段(12岁以后)自主的相互依赖的友谊阶段。以双方互相提供心理支持和精神力量,互相获得自我的身份为特征。

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因素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一:内部因素:

儿童心理学 同伴的概念-儿童心理学同伴的概念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一)行为特征

行为特征是儿童社会能力的重要体现。儿童个体之所以交往成败不同、同伴地位各异,主要是因为这些儿童具有明显不同的行为特征。如害羞、积极、快乐的性情、不敢自我表现

(二)认知能力

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者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相处并相互协作的关系。影响在园幼儿同伴交往的因素包括

1、儿童自身因素:

性别、长相、年龄等生理因素和姓名影响着幼儿被同伴选择和接纳的程度。对于年幼儿童来说,外表是影响同伴交往的一个明显因素。3~5岁的孩子能区分漂亮和不漂亮的孩子,他们身体特点的判断基础与成人相同;幼儿的气质情感、能力、性格等个性、情感特征影响着他们对同伴的态度和交往中的行为特征,由此影响同伴对他们的反应和其在同伴中的关系类型;对幼儿同伴交往关系影响最大的是其在交往中的积极主动性、交往行为及交往技能。在儿童的同伴交往中,幼儿自身对交往的主动性和交往的能力是影响同伴接纳性的主要因素。

2、家长的因素:

幼儿在与父母的交往过程中不但实际练习着社交方式,而且发现自己的行为可以引起父母的反应,由此可以获得一种最初的“自我肯定”的概念,而“自我肯定”概念的获得会影响在园幼儿与同伴交往的方式和效果等。

3、教师的因素:

受欢迎幼儿与教师的关系是亲密的,教师常对幼儿进行积极的评价

4、环境的因素:

作为幼儿生活的大背景是社会,以及幼儿的幼儿园生活,对幼儿的人际关系、同伴交往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5、活动材料和活动性质:

心理学中班幼儿与同伴发生冲突的原因?

在心理学中,中班幼儿与同伴发生冲突的原因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争夺:在玩具、游戏等方面,中班幼儿可能因为***的争夺而产生冲突。这是因为在发展过程中,他们还没有形成分享和合作的观念,因此容易发生争夺行为。

2. 空间争夺:如果游戏材料数量稀少,空间狭小,或者有新奇物的出现,中班幼儿可能会因为争夺空间或物品而与同伴发生冲突。

3. 角色冲突:在扮演游戏或者角色扮演活动中,中班幼儿可能因为对角色理解的不同或者对角色分配的不满而产生冲突。

4. 意见不合:中班幼儿在交流过程中,可能会因为意见不合而产生冲突。他们可能会因为自己的观点被否定或者不能理解他人的观点而感到不满。

5. 情绪管理不当:中班幼儿可能还无法完全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因此可能会因为情绪的波动而与同伴发生冲突。

6. 社会技能不足:中班幼儿可能还缺乏足够的社交技能,无法有效地解决与同伴的冲突。

这些原因都可能影响到中班幼儿与同伴的关系,导致冲突的发生。作为家长和教师,可以***取一些策略来帮助幼儿解决冲突,促进他们良好的发展。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儿童心理学 同伴的概念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儿童心理学 同伴的概念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