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学前儿童心理学情绪类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学前儿童心理学情绪类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幼儿园的情绪是最不稳定的,开心的时候会笑、会到处蹦蹦跳跳,感到害怕的时候会哭会大喊大叫,良好的情绪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就幼儿而言,情绪的安定与愉快是基础,当幼儿的情绪处于安定与愉快的状态时,机体会分泌出对身体有益的物质,这有利于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与健康发展愉悦的情绪还有助于幼儿积极的探索环境。
幼儿园孩子的情绪是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例如同学直接的吵架,父母之间的吵架。
在孩子面前,我们更多的是正面的引导,尽量不要把负面的情绪带给孩子,因为其实孩子比我们大人更加的多愁善感,他们也许会容易推测,容易胡思乱想从而影响到自己的情绪
1.情感所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情感不断丰富:如,随着知识经验的积累,儿童情感的分化逐渐精细、准确。以笑为例,大班儿童除去微笑、大笑外,还会羞涩的笑、偷笑、嘲笑、苦笑等。
2.情感所指向事物的性质逐渐变化,情感日益深刻:幼儿社会性需要的发展是与幼儿认识事物的发展相联系的。随着幼儿言语和认识过程的发展,他们的社会性需要和情感也发展起来。
儿童期是人一生中心理发展较迅速关键的一个时期。
在儿童期,人的各种感觉能力在不断提高,感受性在不断发展。5岁以后,儿童就能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去观察,可以按成人的要求,按照预定的任务,有意识地进行感知和观察辨别活动。
在整个儿童期内,虽然无意注意仍占优势,但是有意注意也开始发展,而且注意带有情绪色彩,容易受新异***影响。儿童注意的各种品质在不断改善,平均能看到的客体和连续集中注意的时间都在不断增加,逐步接近成人的水平。
孩子在儿童期的思维发展经历了“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这3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阶段。7~8岁的儿童能默默思考问题;9岁以后,开始掌握一些抽象概念及历史时代概念;12岁时已基本具有命题演绎推理思维的特征。随着儿童思维的发展,想象力也在不断发展,幻想方面也从远离现实的幻想逐步向现实主义的幻想发展。7岁到11岁这一期间记忆能力也开始显著增长。
早期儿童的情感主要是受生理需要的支配,情感性格极不稳定,之后情绪明显分化,可明显地表现出羞耻、忧虑、嫉妒、羡慕、失望、嫌恶、希望等情绪表现,同时出现了社会性情感,如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8~9岁以后,情绪变得复杂,腼腆减少,抑制能力增强。但是总的说来,儿童的心理情感还在很不稳定的、控制能力也还不强的时期。
儿童期的各种意志品质,如自觉性、坚持性、自制力水平虽然还很差,但都有了一些初步的表现。坚持性和自制力明显地受对活动目的的理解和活动内容的兴趣所影响。进入小学中高年级后,儿童的意志品质有了明显地发展,开始自觉地、独立地给自己提出行动的动机和目的。其行动的动机和目的并不太具体,但克服困难完成任务的能力却在逐步提高。
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个方面、一种形式,是人自己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儿童在1周岁左右便有了自我意识的萌芽,即把自己和自身以外的客体区分开来,使自己成为活动的主体。到了8岁,儿童不但能指出自己的优点,还能指出自己的缺点,并会力图改正这些缺点。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学前儿童心理学情绪类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学前儿童心理学情绪类型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本站非盈利性质,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立删邮箱:83115484#qq.com,#换成@就是邮箱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pmbpp.com/post/76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