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儿童心理学小故事案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儿童心理学小故事案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羊群效应
羊群是一个散乱的组织,但是如果有一只羊发现了肥沃的草地,并吃到了新鲜的青草,后来的羊群就会一哄而上,争抢青草,就算旁边有虎视眈眈的狼,或者还有其它更好的青草。
鲶鱼效应
挪威人非常爱吃沙丁鱼,在海上捕获得沙丁鱼后,如果能让它活着抵达港湾,售卖的价格就会比死鱼高好几倍。但是,由于沙丁鱼懒惰,不爱运动,返航的路途很长,因此捕捞到的沙丁鱼往往在返回途中就会死掉。但是有一位渔民的沙丁鱼总是活的,原因就是他的沙丁鱼里有一只鲶鱼。当鲶鱼进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就会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发现这一异已分子后,会非常紧张,进而加速游动,如此一来,沙丁鱼便活着回到港口。这就是“鲶鱼效应”。
一天,几个白人小孩在公园里玩。这时,一位卖氢气球的老人推着货车进了公园。白人小孩一窝蜂地跑了上去,每人买了一个气球,兴高***烈地追逐放飞地气球跑开了。白人小孩的身影消失后,一个黑人怯生生地走到老人的货车旁,用略带恳求的语气问道:“您能卖给我一个气球吗?”
“当然可以,”老人慈祥地打量了他一下,温和地说,“你想要什么颜色的?”
他鼓起勇气说:“我要一个黑色的。”
脸上写满沧桑的老师人惊诧地看了看这个黑人的孩子,随即递给他一个黑色的气球。
心理学家戴恩做过一个这样的实验。他让被试者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有的很有魅力,有的无魅力,有的中等。然后让被试者在与魅力无关的特点方面评定这些人。
结果表明,被试者对有魅力的人比对无魅力的赋予更多理想的人格特征,如和蔼、沉着,好交际等。
晕轮效应不但常表现在以貌取人上,而且还常表现在以服装定地位、性格,以初次言谈定人的才能与品德等方面。在对不太熟悉的人进行评价时,这种效应体现得尤其明显。
晕轮效应(halo effect),又称“光环效应”,属于心理学范畴,本质上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上的偏误。
晕轮效应愈来愈多地被应用在企业管理上,其对组织管理的负面影响主要是体现在各种组织决策上。
晕轮效应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他认为,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也即常常以偏概全。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
这就好象刮风天气前夜月亮周围出现的圆环(月晕),其实呢,圆环不过是月亮光的扩大化而已。据此,桑戴克为这一心理现象起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名称“晕轮效应”,也称作“光环作用”。
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潘菽(潘有年)
(18***.-1988.3.26),早年称潘淑,原名有年,字水叔,江苏宜兴人,心理学家、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1920年(中华民国九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6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
潘家祖上宜兴人氏,被当地人誉为仁义之家,积善之家,因为每逢有饥荒之年,便倾其全部家当换取粮食,开仓赈粮,以解乡亲之难。
潘家有四兄弟,潘梓年、潘有年、为潘美年同父同母,而潘汉年,则是三人的堂兄弟。一门三忠烈。
1917年中学毕业后,潘有年考上了北京大学哲学系,在北大求学期间,潘有年深受校长蔡元培的欣赏,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北京大学是其中的领导学校之一。
潘有年也是学生中的领导者之一,他带着同学们***,***,火烧赵家楼,后来,北洋***抓捕了32名学生,其中便有潘有年。
1920年,潘有年来到美国,学习心理学,获得了博士学位,1927年,他回到国内,担任中央大学理学院心理系教授,系主任。
建国前,潘有年在革命上的主要成就是发起组织了“九三学社”。
本站非盈利性质,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立删邮箱:83115484#qq.com,#换成@就是邮箱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pmbpp.com/post/77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