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儿童心理学 > 正文

儿童心理学共情练习-儿童共情能力的发展研究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儿童心理学共情练习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儿童心理学共情练习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共情是心理学哪一课的知识?
  2. 共情的五个表达过程?
  3. 怎样理解心理学中的共情?

共情是心理学哪一课的知识

共情是人本心理学派提出的概念,收编在心理辅導课中。

创始人是罗杰斯,主张将共情运用在心理辅导中,作为体验他人内心世界,探索对方情绪感受的方法

儿童心理学共情练习-儿童共情能力的发展研究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一种能力,是我们感受他人的情绪,探索对方的忧、悲、苦、恼;喜、怒、哀、乐所必须的。

共情(empathy),也称为神入、同理心,也可以译作同感、感同身受、投情等。

这个由人本主义罗杰斯提出的概念,却愈来愈多被现代精神分析学者***用,成为两者共用的心理学概念。

儿童心理学共情练习-儿童共情能力的发展研究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共情的五个表达过程

第一步:重复他人的话(缓解他人的情绪)。第二步:举一个自己的事例,引起对方共鸣。

第三步: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个非常重要,感受即情绪,也就是你向对方表明,我接收到了你的情绪)。

第四步:询问对方的感受。

儿童心理学共情练习-儿童共情能力的发展研究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第五步:问有同理心的问题。

怎样理解心理学中的共情?

共情也称同理心,指设身处地地和他人的情绪共鸣,感同身受。共情就像是穿上对方的鞋子走对方的路。

共情不是建议评价,解释,而是和对方同频,在一起。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孩子说:“妈妈我好累啊。”我们可能会说:“谁让你昨天睡那么晚,肯定会累啊。”——这不是共情而是评判。

或者说“那赶紧去睡会吧”——这不是共情而是建议

共情是:“很难受吧,妈妈都心疼你了”

孩子说:“吃多了饼干,我肚子现在好胀,都觉得有点想吐了。”因为我担心焦虑第一反应,我就冲口就说:“那你怎么吃那么多呀?有没有问题?”这里有指责,有询问,但是没有共情。

共情的方式上,“哦,吃那么多肯定是不舒服的吧?”

时候共情是很难的,虽然我们知道,但是在第一时刻的反应仍然是我们以往的模式,指责,建议,评判居多。只有不断的去反省,不断的去觉察,慢慢的我们就可以共情了,真正内化了以后,就成了我们的模式,当我们第一时间反应,就会是一种共情的同理的态度。共情对和青少年沟通尤其重要。

如果做不到共情,我们可以先学会接纳。我们认真倾听,允许对方有情绪。为什么要允许呢?因为情绪对个人意义非常重大,而是一个人和自己贴近的一个方式。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儿童心理学共情练习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儿童心理学共情练习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最新文章